华为的鸿蒙操作系统,会取代安卓吗?
我们跟随梁宁老师,探讨了华为鸿蒙系统的9个关键问题。
身为中国巨头公司,华为的一举一动都引人关注,尤其是在美国最新禁令颁布之后。
有人猜测,华为发布鸿蒙系统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生态,最终取代安卓。
2019年5月16日那一天,美国将华为及其附属68家子公司纳入“实体清单”。
纳入“实体清单”,这意味着,未经美国政府批准,以后任何美国公司都不能与华为开展业务。
可是,华为是一家高度依赖美国技术、元器件供应、以及海外市场的公司。
如果美国供应商集体断供,比如谷歌公司不再向华为提供安卓后续版本的升级和授权;
这对华为来说,虽然算不上灭顶之灾,但也相当于绑住手脚,让华为寸步难行。
在去年(2019年)8月9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,华为官方正式发布了,基于微内核的,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:“鸿蒙”。
华为选择在这个时期发布自己的操作系统,是迫于被美国制裁的无奈之举,还是早就已经部署好的战略呢?
"我们的系统打通了手机、电脑、平板、电视、汽车智能穿戴,统一成一个操作系统。并且兼容全部安卓应用和 web 应用。"
看到这个消息,很多朋友认为,华为研发鸿蒙操作系统,是为了取代手机时代的安卓、IOS,甚至PC时代的 Windows,从而不被美国掣肘。
"华为推出的鸿蒙系统并不会取代谷歌的安卓系统。鸿蒙如果能够有一部分生态,那也是补充,而不是主要的替代关系。"
因为,在安卓、IOS、Windows 称霸天下的今天,想要做一个自主的跨手机、平板、电脑等平台的操作系统,还要形成自己的生态,实在是太难太难了,难到几乎不可能实现。
要说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从操作系统开始讲起。什么是操作系统? 简单来说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计算机的“翻译官”。你想让计算机执行你的指令,你直接对它说:“计算2的10次方”,它是听不懂的。在最底层,它需要通过电信号(通电、断电、高电位、低电位等)控制各种元器件来执行具体的任务。操作系统的作用,其实就是把人的指令变成机器底层元器件能够“听得懂”的电信号。
但操作系统只是一个“翻译官”,它不能直接解决实际的问题。
比如你想要编写一个文稿,如果只有操作系统,你是编辑不了的。
你还需要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软件和应用,比如 Windows 操作系统上的 Word,比如 iOS 操作系统上的 Pages。
开发一款软件或者应用,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,而想要开发一个承载着成千上万个软件的操作系统,更是难上加难。
如果说开发一个软件或者应用的难度是10,那么在今天,开发一个操作系统的难度就是100,它们之间是数量级的差异。
计算机底层的元器件只认识0和1,要把人们的各种复杂指令翻译成只由0和1组成的机器语言,你应该能想象得到,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。
但是,除了因为涉及最底层的硬件,对工程师的技术要求更高之外,在做操作系统的道路上,还有一座(或者说是一群)几乎难以逾越的高山,那就是专利。
你知道吗,市场上每卖出一台安卓手机,生产厂家都要给微软交几美元。为什么?
安卓操作系统不是谷歌公司的吗?厂家为什么要给微软交钱?
虽然微软的 Windows 是 PC 操作系统,而安卓是手机操作系统,二者看上去没有什么交集。
但是一些写操作系统的最基础的方法,早在微软开发 Windows 的时候,就被注册专利了。
比如,微软发明了一种存储文件的方法,申请专利后,如果安卓也用这种方法来存储文件,那就必须给微软交专利费。
这成千上万个专利就像一堵墙,挡在了后来者开发操作系统的路上。
1997年,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苹果公司,那就是:濒临倒闭。
乔布斯重新回到苹果,夺回权利,然后做了一个饱受质疑的决策。
当时的苹果非常需要钱,但投资人都不看好苹果,于是乔布斯决定找他最大的敌人帮忙,那就是:微软。
如果我们继续打官司,几年后我们可以赢得10亿美元专利罚金,这一点你我都很清楚。
但如果那样,苹果撑不到那个时候。所以让我们想想如何立即解决这个争端。
我需要的是微软承诺继续为 Mac 开发软件,并且要向苹果投资,这样我们的成功也能让微软获益。”
聪明如比尔·盖茨也许根本没想到,乔布斯会疯狂到这种地步。
因为微软拥有很多专利,苹果也拥有很多专利,他们俩一直在打专利官司。
乔布斯利用这一点向盖茨提议:咱们别打官司了,不然只会两败俱伤。我们俩可以交叉授权,所有的专利纠纷从此一笔勾销。
但是,你要答应我一些条件,给我投点钱,并且承诺为我的 Mac 电脑开发 office。
也是在那一年,人们终于在mac电脑上用上了 office。
但在2014年,又以29亿美元的价格把摩托罗拉抛售给了联想。
因为谷歌留下了摩托罗拉的所有专利,而把硬件和品牌全部卖给了联想。
这些专利进一步扩大了谷歌的专利壁垒,让谷歌的城墙坚不可摧。
你看,微软、苹果、谷歌……这些专利巨人,一个一个挡在了华为的前面,无法逾越。
它们早已在 PC 和手机时代的操作系统世界里称了王。
这时,华为想要写出一个不侵犯任何已有专利的操作系统,推翻它们的统治,几乎没有可能。
即便华为真的绕过所有专利,或者和这些专利巨头达成和解,做出了自己的手机或者 PC 操作系统,这还没算完。
如果华为想要像微软一样,做出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,它还要解决一个更难的问题,那就是适配。
如果说开发一个操作系统的难度是100,那么适配的难度就是1000。
市面上有成千上万种电脑和电脑配件,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怎么去适配这么多机型?
每一版 Windows 的适配,对微软来说,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微软总部有一幢几层楼的机房。微软会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电脑和电脑配件(包括 CPU、显卡、鼠标、键盘等等等等)全部买回来,然后在操作系统的层面上,对这些东西做适配。
你可以想象一下,这个数量有多巨大,需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。
有的手机用高通的芯片,有的手机用澎湃的芯片,华为的操作系统怎么调用不同的指令集?
如果华为不打算适配这么多机型,只想像苹果公司一样,做一个封闭的操作系统自己使用,也许它的适配难度并不大。
但是,但是,它会遇到一个更艰难的挑战,那就是形成生态。
如果说适配的难度是1000,那么形成生态的难度就是10000。
在了解怎么形成生态之前,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:护城河。
巴菲特先生曾经说过,想要成为行业巨头,获得超额利润,必须为自己的公司挖护城河。
今天你所能看到的所有很难被超越的公司,都在早期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。
我们上面讲的专利壁垒,就是无形资产护城河中的一种。
品牌的关键,不是知名度,而是是否占领了消费者心智,并且因此拥有了定价权。
它的珠宝就是比别人贵,但你总觉得人生重大事件不买它,就不太对。
因为各种原因获得法定许可,进了围城的人,非常令人羡慕。
类似的行业,还有澳门的赌场,大陆的电信,以及各国的石油。
因此,你卖贵因为没人买,就会死;你卖便宜因为不赚钱,也会死。
我是百度云的用户,一直用得很顺手,所以还付费成为了它的超级会员。
后来,腾讯也出了款“腾讯云”,也很不错,价格甚至更优惠。
因为我已经在百度云上有 800G 内容。我要把这 800G 内容,从百度云搬家到腾讯云,天啊,这个“转换成本”实在是太高了。
网络效应,就是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,取决于使用这个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,用户越多,越有价值;越有价值,用户越多。
一旦用户总数突破一个临界点之后,就会最终进入“赢家通吃”的状态。
使用的人越多,对你就越有价值,当好友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,你们之间就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。
就算有一天,你打算从微信换到另一个更好用的社交软件上,也很有可能因为大部分朋友都在微信上,而不得不回来。
我们刚才说,如果适配的难度是1000,那么形成生态的难度就是10000。
Windows 已经在 PC 操作系统市场形成了网络效应,安卓和 iOS 已经在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形成了网络效应。
华为作为一个后来者,即便开发出了自己的PC和手机操作系统,但想要打破 Windows 和安卓的网络效应,形成自己的生态,可以说几乎无法做到。
我们前面说过,操作系统只是一个“翻译官”,本身不解决实际的问题,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操作系统上的 app。
你今天做出一个新的操作系统,用户还不多,用户不多,就没有人愿意为你的操作系统开发 app,因为覆盖不了开发成本。
而没有人愿意为你开发 app,就更不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户。
微软曾经在 PC 时代那么成功,可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因为苹果和安卓都已经形成自己的网络效应,微软就很难跟他们竞争。
微软当初做 Windows phone 时,想了一个办法。
找到 iOS 平台上做得最好的50个 APP 厂商,说:你们帮我的 Windows phone 开发 app,所有的开发费用,我来出。
可是,虽然 app 开发出来了,用户增长还是很缓慢。
后续 app 更新需要大量费用,微软一旦不再投钱,好不容易积累的用户就会马上流失。
最终,微软的 Windows phone 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生态。
在做 PC 和手机操作系统的这条路上,华为会迎面遭遇两条巨大的护城河:专利壁垒和网络效应。
在今天这个时代,想要跟那些拥有专利壁垒和网络效应的巨人竞争,几乎注定失败。
也许华为的最佳策略不是超越这些巨人,而是一路狂奔,到下个时代等着他们。
微软是 PC 时代的霸主,已经拥有了专利壁垒和网络效应,那我苹果打不过他了怎么办?
我做个东西叫智能手机,到移动互联网的世界等着你,等你来到移动互联网的时候,我早已建成了自己的生态。
苹果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,已经拥有了专利壁垒和网络效应,那我微软打不过他了怎么办?
我做个东西叫做云计算,到云计算的世界等着你,等你来到云计算的战场时,我也早已建成了自己的生态。
一路狂奔,我去下个时代占领领先优势,在下个战场等着你。
2009年,国家刚刚给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发放了 3G 牌照;
正是因为在 3G 还没有普及的时候,华为就开始布局5G,所以10年后的今天,华为才能在5G领域遥遥领先。
在这10年中,华为在 5G 组网架构、频谱使用、空口技术、原型机实现和外场验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。
它所创新的 Polar Code、F-OFDMA 新空口、UCNC 上下行解耦等技术成为了 5G 的核心技术……
据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(ETSI)统计,截至2018年6月,华为在全球5G新空口和新核心网领域的标准专利数量均排名世界第一。
正如 5G 策略体现出来的一样,华为一直都是韬光养晦的。
它和 5G 一样,都是为下一个时代,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准备的。
计算平台的迁移(从桌面时代,到手机时代),是战场的迁移,新战场,会诞生新的王者。
今天,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正在浮现:万物互联,比如手表,空气净化器,智能行李箱等等。
万物互联的设备量,远远大于手机的设备量,更是远远大于 PC 的设备量。
谁能占据这块没有竞争对手的空白市场,在新的计算平台,谁就能成为新的王者。
今天这一块市场有两个主要玩家:华为鸿蒙,谷歌 Fuschia。
而华为真正的策略,就是用鸿蒙占据万物互联计算平台。
这就像安卓不关心 Windows 有多强大一样,鸿蒙可以不关心安卓有多强大,因为它们是不同的计算平台。
PC 时代操作系统:Windows + MacOS;
万物互联时代操作系统:也许会是鸿蒙,和谷歌的 Fuschia。
但是在 PC 时代、手机时代,早已关闭的可能性的窗口,已经打开,能不能成功,要看华为在空白战场建立生态的速度。
以前我们说,打败安卓的,一定不是另一个(another)安卓,而是下一个(next)。
鸿蒙,Fuachia,都有可能是那一个,微软、小米也在跑道上。
在万物互联计算平台,发令枪刚响,华为暂时领跑,但是不是能持续领先,还要紧张观看。
祝福华为!
文章源于:亿欧网官方帐号
鲲鹏计划获奖作者,万象大会年度获奖创作者
发布时间: 2020-09-17 16:50
作者:刘润 整理:由之
鸿蒙云系统龙岩市应用服务商官网网址
http://www.lyhmhdy.chci.cn/